广东外经贸成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洗牌”中茁壮成长 在“激荡”中走向平衡
第112届广交会正在琶洲展馆如火如荼地举行,但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形势似乎不太乐观。截至10月25日,本届广交会一期、二期累计到会采购商14.3万人,较上届同期的16.1万人大幅减少11%,到会采购商跌至2008年以来低点。
这一情景,似曾相识。
2008年的秋交会,是广交会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绕过的节点。那一年,广交会首次全部移师琶洲展馆,分为三期举办,展览总面积跃居“世界第一展”。其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金融“老字号”雷曼兄弟的轰然坍塌带来恐怖情绪的蔓延,大部分国家调低经济增长预期,国际消费市场萎缩,而大规模扩容的场馆进一步“摊薄”了人气。据统计,104届广交会上的欧美市场专业采购商明显减少,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17.5万人,比该年春交会减少9.1%。
然而,同样是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同样是海外采购意愿降低,在走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和2008年相比,今年有些不同。比起08年的“不比谁能赚,就比谁能撑”、“不接单等死、接单是找死”等悲观言论,现如今的外贸企业,更多的是将低迷的现状看作蕴含机遇的“洗牌期”。他们或打“创新”牌,或打“内销”牌,或打“新兴市场”牌,对低迷的形势,他们坦然接受;对于未来的道路,他们看得很清。
5年间,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洗牌”效应,不仅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也让广东外贸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强身健体”、茁壮成长。
危中之机
传统发展模式之危 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在2008年之前,“金融危机”这四个字在中国还只是经济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们才会提及的词汇。而在此之后,连路边的摊贩,也会将“金融危机了,生意不好做”作为日常抱怨的口头禅。
2008年的秋季,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的投资银行垮掉了3家。当全世界的电视画面都反复播放着雷曼兄弟职员们从公司黯然离去的镜头时,人们终于明白: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了。
乱成一锅粥的不仅仅是华尔街和美国。金融海啸的威力开始沿着金融行业和发达经济体向全世界蔓延,自然而然地,也沿着全球化的链条蔓延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
很多人习惯把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作为观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起始点。但事实上,这股寒流早在2008年初就已显现端倪。
让我们把视线重新拉回广交会。在2008年的春交会,即103届广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放了一期专题节目——《“没落”广交会的“反思”》。该节目描述了第103届广交会纺织展区的冷清和订单的锐减,指出类似于纺织业这样的出口行业已经遭到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重创。
节目的播出引发各界一片哗然。“广交会没落了吗?”事实上,出问题的不是广交会,而是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出口形势和环境,只是在广交会这一代表性的窗口里,问题一览无遗。
而这一问题,在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大形势“变坏”的情形下,广东率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寒意。2008年上半年,广东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12.3个百分点、8.9个百分点和16.7个百分点。2008年9月开始,广东单月外贸进出口增速开始加速下滑,并从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
就在这个关口,东莞市樟木头镇最大的玩具企业合俊玩具厂突然关门,随后,又一个港资上市公司百灵达宣布关停深圳工厂,两者仅隔3天。尽管后来的调查证明,这些企业的倒闭早有迹象,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是主要原因,金融危机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在特殊背景下,这些孤立案例很快被演绎成“珠三角企业倒闭潮”,一时间恐慌情绪弥漫着整个珠三角。
有专家指出,中国本来希望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卷入世界棋盘的中国,已经不能仅在自己的围墙内解决问题,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自外部席卷而来。
在这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成了广东外贸企业的强有力后盾,也为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全省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了那个著名的论断:“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随后汪洋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又斩钉截铁地讲了一番话:“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的快乐。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痛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广东用一个姿势快跑了十多年,现在放缓了一些速度,调整一下姿势,提高一下长跑动作的技术含量,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
攻坚克难
调整结构促进转型 率先实践科学发展
2009年,是一个足以令所有外贸企业铭记的特殊年份。这一年,外贸第一大省广东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困难和挑战,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2009年,广东外经贸从1月份的进出口同比下跌31.1%,到12月份的同比上涨32.3%,一正一负间,赫然是超过60个百分点的大幅拉升。从上半年的出口订单严重缩水、进出口大幅下降,到年底的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回升,2009年广东外经贸,画出了一条惊心动魄的变化曲线。更令人讶异的是,广东外贸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还从2008年的26.8%进一步提升至27.7%,广东对外开放优势不但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削弱,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这场危机影响究竟有多深?汪洋说,把这场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如果把世界经济比喻成一列火车或一个人的话,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爆发,问题出在“车厢”,只伤及“皮毛”;而这次金融危机却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爆发,问题出在“车头”,危及“心脏”。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广东人始终保持理性的清醒和坚定的信念。从一开始,广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按照“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思路,在全力保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正是由于坚持了这样的判断和举措,广东不仅没有被危机所冲倒,相反,危机带来的冲击正逐步被有效的应对工作所化解。
在广东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背后,是国家高层的高度关切和支持帮助。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广东代表团。2009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到广东考察指导。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亲临广东视察指导。这给予广东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也给广东官员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应对危机保增长,广东不能拖全国后腿;调整结构促转型,广东更应在全国率先实践科学发展!
这一年,广东外经贸系统的每一名官员都感觉“忙疯了”:省政府每个月度召开一场进出口形势分析会,各市外经贸工作现场办公会在21个地级以上市分别召开,此外还有政策宣讲会100多场,各类经贸活动近300场……一系列扶持外经贸发展的创新举措密集出台。
“外向依存度高的广东,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洗牌、市场洗牌、企业洗牌。但与此同时,广东也率先提出了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到广东考察时,对此有感而发。广东率先捕捉到了市场刚性需求,率先感受到了国际贸易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率先感受到了金融危机最糟糕的时期过去之后带来的新的暖意、新的变化、新的机遇。
最终,广东外经贸不仅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并且经过2009年内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以往过分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得到较大程度的纠偏,外贸依存度在2008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度下降26.2个百分点,降至106.8%。广东正从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经济,向相对高端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关键拐点
外贸平稳持续增长 质量提升结构优化
从2008年以来,我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相继突破7000亿、8000亿、9000亿美元大关,外贸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最低端的地位逐步得到改善。
从2008到2012年的5年时间里,广东外经贸发展不仅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还面临着劳动力、土地、资源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等种种挑战。然而从2008年至今,我省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成绩喜人。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12年,外向型经济大省广东,正走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例。过去那种灰尘漫天、机器轰鸣的场面已经成为历史,现如今的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正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1年全省加工贸易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99687.6元/人,较2008年提高了30.4个百分点;比我省同期全员劳动生产率的89267.9元/人,还高出11.7个百分点。
种种迹象表明,广东外经贸开始步入从高速增长转入平稳持续增长的转型期,并迎来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拐点。
更具前瞻性意义的是招商引资指标。去年9月底,由商务部与广东省联合举办的“广东省与世界500强和境外大型企业合作交流会”,吸引了534家境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共906人参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40家,境外大型企业145家,其规格之高,为国内少有。会上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33个,外商出资总金额达217.65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游走,最会“逐利而居”的精明的外商资本,为何独独青睐广东这片土地?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较强的市场辐射能力,以及毗邻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等,都是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处于战略转型期的广东所蕴含的重大机遇,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东莞三星电机公司董事长金洛铉说:“中国的市场环境、资源是如此集中,世界独有。企业在中国的失败,意味着企业的没落。因此,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根本无法在中国生存。”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松元史明也说,当地政府对企业在营商方面的支持,在其他国家地区也是少有的。
这种结构性转型所带来的,是广东外贸企业在产业层次上向高端的加快转变,在档次水平上的不断提升,在产品结构上的不断优化,在市场结构上的更趋合理,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明显增强。甚至,越来越多的广东外贸企业不再满足于在内地的产业布局,而是积极“走出去”开拓市场。
而更深层次、也将产生更为长远影响的,是意识形态的转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曾感慨道,随着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这两年来外部市场的持续疲软,越来越多的港商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出路”的事实,并成为众多港商的共识和行动。
行动的不仅仅是港商。“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汪洋书记5年前的这句提醒,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依然被诸多广东外贸企业牢记,并化为不断求新求变、以变革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专家点评】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危机影响远未消除 内部改革才是核心
如果要说这场金融危机对广东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我认为就是前三十年的发展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重树面对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新模式。过去,广东进一步对外开放仍缺乏走向世界的强烈共识,缺乏对外开放的战略谋划,缺乏国际竞争的核心优势,而下一步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全面、深度、科学开放的发展战略,突出粤港澳深度合作和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两大重点,提升对外开放的战略谋划、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开放环境的建设水平。
对广东而言,这场暴风的到来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至2008年9月,是广东自主调整发展模式的阶段,即全国性的汇率升值、利润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攀升,以及广东自主推动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等结构性调整阶段,从而开始了举步艰难的发展模式大改革之路。第二阶段是2008年9月之后美日经济全面恶化带来外来冲击的阶段。日本、韩国、我国台湾、新加坡等出口大幅度锐减,广东的出口和招商引资也受到了影响,危机带来了外经贸订单大幅度减少、产品出口价格大幅下降、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影响之大、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今天已经5年,基本上告一段落,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远没有过去。在我看来,也仅仅是过去一半,危机后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阵痛,还可能持续4到5年的时间。但对于中国以及广东来说,外部冲击的影响实际上应让位于中国内部改革和调整的全面开始,因此最主要核心还是内因,内因必须起变化。
所以,2012年对广东来讲,是一个转型年和调整年,也标志着中国面对未来三十年的转型。目前企业所面对的各种阵痛,都是转型之痛,表面上看是缺技术、缺订单、缺工人,实际上是旧的企业发展方式不能继续。今后如何做好“脱胎换骨”的转型,是面对未来的新的挑战。
(消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