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同比上涨5.1%——最新发布的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再度引发关注。继10月份“破四”之后,CPI在11月份“破五”,并创28个月来新高。在中央已经出台一系列物价调控政策的情况下,CPI缘何继续走高?
“11月份物价的涨幅确实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从构成来看,仍然还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共同推动了CPI的上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1日在数据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调查显示,11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8%,拉动CPI上涨0.9个百分点,“贡献”率是18%。
食品类价格中,11月份全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4.7%,食物油上涨14.3%,水果上涨28.1%,蛋类上涨17.6%,涨幅大多有所扩大。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蔬菜价格环比(比上月)回落了1.9%。
非食品类价格涨幅也略有扩大。盛来运解释说,这主要是居住类价格上涨造成的。由于水、电还有入冬后取暖用煤价格的上涨,带动居住类价格在11月份涨幅扩大,对CPI“贡献”率达到18%,比上个月扩大了1.5个百分点左右。
同期发布的其他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外贸出口都保持稳定较快增长,预示未来经济走势的PMI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上升,货币供应量M2数据有所反弹。CPI持续走高,既是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总需求较旺的反映,也是货币信贷长期超发的必然结果。
1至11月份累计,全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达到了3.2%,而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是3%左右。这是否意味着全年物价调控的目标已被突破?
“我们原来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3%左右,而且是一个预期性的、指导性的目标。3%稍稍过一点应该也还在这个调控目标的范围之内。”盛来运说。
盛来运表示,12月份有很多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国务院16条措施的效果会不断显现。另外,翘尾因素在12月份就没有了,这对拉低物价总水平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未来通胀压力会持续较大,但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产品价格会呈上涨态势。资源、土地、工资、利率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这也会推动物价上涨。但由于国内工业品整体供大于求、粮食连续丰收,加上货币政策正在进行调整,未来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以农产品为主体带动的价格上涨,其波及面和持续时间都不可低估。货币政策虽然已经转向稳健,但收回流动性需要时间。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得力,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通胀预期。
“政策的出台到产生明显效果要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是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盛来运强调。
(信息来源:汕头都市报)
地址:汕头市龙湖区珠城路28号国瑞会展中心1幢1605室
电话:(+86754)87223298
传真:(+86754)87223211 电子邮箱:stccie@126.com 粤ICP备19138642号
技术支持:Micronet微网 管理员入口
手机版
APP版
版权所有:汕头市进出口商会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262号